“媽,我去看龍舟賽啦!”
“嗯,記得把粽子帶去吃,早點回來?!?/p>
“媽,為什么粽子上要插根草?”
“傻孩子,這是艾葉。你去到河邊就把艾葉拿下來,放水里沖走,這就意味著趕走霉頭,迎好運嘍……”
“小時候家里條件不好,只有過節才有好吃的。每逢端午節,媽媽都會給我們兄妹每人包一個簕古粽,里面填滿糯米、咸蛋黃、豬肉…”
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,雞鴨都是飯桌上的稀罕物,由父母親手編織包裹的“鴨乸”簕古粽,雖然不是真正的鴨子,卻傾注了他們最質樸最深刻的愛。剝開簕古葉散發的清香,比現在吃到大酒店的燒鴨都香一萬倍。
然而,今天就算把湛江市區的角落旮沓都跑遍,也很難尋覓到它的身影了。這種曾是雷州半島家家戶戶都會的傳統包粽(編織)手藝,正在漸漸失傳。
以前,每年端午節前一周,村里的大人就會到田間砍回簕古葉,割掉葉子兩邊的刺后泡水洗凈,再用編織蒲席的手法,兩兩交錯、打結,編織成栩栩如生的“鴨乸”。再從“鴨乸”的屁股往肚子里填充餡料,最后上鍋蒸熟,這“鴨乸”形狀的簕古粽,就成了那個年代孩子們互相“炫耀”的端午“禮物”。
那簕古粽這份“珍貴的禮物”到底是怎么制作的?讓我們點擊視頻一起看看吧!